现代文明和人类社会的血液是什么?
答案是石油。石油给人类带来的巨变,产生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交通运输、农业和塑料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打开《石油简史》,就像打开关于石油的百科全书。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解析了石油的用途和发展史。他备受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的推崇,是一名能源科学家和科普作家。
石油会被新能源取而代之吗?在本书中,作者用深刻的洞察做出了科学的预测。
这一切要从石油的起源说起。
最早给石油下定义的,是中国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他对石油性能、用途做了详细的研究,还做出了“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的惊人预言。
沥青是人类对石油最原始的使用方式。苏美尔人用沥青进行雕刻,古巴比伦人用沥青粘合墙砖。
石油在现实生活不可或缺,是从20世纪初才开始的。重要巨变来自交通运输业,成全我们高效便捷的出行。
汽车用汽油,飞机用煤油,轮船用柴油。
福特汽车率先制造出老百姓能开得起的汽车,就是福特T型车。成本下降、技术进步、燃料改进、消费水平提升,共同激增了汽车的销售量。尽管能源车正在大行其道,但巨大的需求,让汽油不会被完全代替。
煤油的特点是不容易积炭,对发动机腐蚀小,比汽油密度大,让油箱更能装。还有一个特点是闪点高,也就是遇到明火爆炸的点更高,这就意味着安全和稳定,因此,煤油是航空飞机的燃料首选。
柴油真正的使用场景,不是突突冒黑烟的拖拉机,而是水路运输,也就是原油油轮和集装箱船。每一个海外代购的物品,就是它们跨洋跨海载过来的。
除了交通业,汽油发挥巨大作用的领域是农业。主要用于耕种、机械化收割。
年,美国农民平均需要劳作3分钟,才能产生克小麦。但到年,每付出2秒钟的劳动,就能产生克小麦。最优秀的生产者,甚至可以仅用1秒,就能完成这个任务。
有学者打趣说,我们如今吃的土豆里都有石油。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物质,让我们发现生活被石油包围了,那就是塑料。
医用手套、输液袋、收纳盒、新书的皮,全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地震勘探技术帮助我们找到了石油。中国在汉代发明的冲击钻探法,一直沿用到19世纪末,之后的旋转钻探法帮助人类迎来了石油产量的突破。
原油和成品油的输送主要依靠输油管道,和海上超大油轮,这两种方式共同的特点,就是成本低廉。
尽管石油重塑了我们的生活,但对环境的代价有目共睹。然而21世纪,并不是石油终结的时代,全球的能源转换任重而道远,这是因为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人类每一次能源转换,都经历长达几十年的漫长过程。让我们在依赖中探索,在限制中前行。
这本书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对我们了解能源转换,对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石油,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值得每个人花时间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