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莫犯拖延症

「本文来源:青岛日报」

道路建设、管线更新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工程,把它办好办实,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是逐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道路施工,“短暂的打扰,长久的便捷”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期待,但一些道路工程的工期一拖再拖,施工变成“马拉松”,还衍生出尘土扰民、半拉子工程等其他问题,饱受百姓诟病。

近年来,为了提升通行条件、更新地下管线,我市道路施工频仍,正常的施工对市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在所难免,但一些道路施工中拖拉现象、监管不力等问题,也凸显出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短板。

建设单位施工对各种潜在问题认识不足、准备不到位,是导致工程拖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年10月,有市民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城阳区天安路从年5月份开始施工,原计划当年9月底完工,但到10月初路面还处于开挖状态,且裸露沙土及施工车辆沿途撒漏,导致天安路沿线扬尘严重。本报刊发报道后,建设单位承诺,在年10月底前完成底层沥青铺设,就可解决路面扬尘问题。但年底,记者两次回访现场发现,该路面仍未实施硬化。对于工期一拖再拖,建设单位解释说,前期是受到雨季的影响,后期则是由于新发现的管线需要迁移等问题,影响了施工进度。

凡事预则立。道路施工是系统工程,牵涉到的问题方方面面。在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精细化地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拟定工期时要充分考虑到天气、地上地下管线对施工可能造成的影响。针对管线的问题,需要建设单位积极与各责任单位对接,查勘现场,确定施工范围内管线的具体数量和布局,明确管线迁建的各项细节,制定具体的迁建方案和时间表。只有事先把准备工作做好做细,才能顺利推进工程进度,实现流程优化,避免在后期出现问题时手忙脚乱。

施工拖延长期存在并饱受诟病,暴露出城市建设系统某些环节的短板。就施工中频繁遇到的管线迁移而言,城市管网庞大且错综复杂。各种管线的管理涉及规划、建设、城市管理、行业管理等诸多部门,涉及的产权单位更不胜枚举。而目前,全市管线设施的数据不够完善,部分管线的空间布局也比较混乱,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建设单位在施工前无法对施工区域的所有线缆设施心中有数。一家建设单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进行路面施工时,他们会通知相关管线单位到场标记线路实际走向,但即使这样,意外情况也时有发生,影响施工进度。原因是一些管线年代久远,数据不准确,或路况发生变化,相关单位掌握的位置也不一定准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各种管线进行系统地摸排,搭建数据库,建立数据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实现管线数据信息的共建共享。

施工进程出现“虎头蛇尾”的局面,更显出一以贯之的部门监管之重要性。一项工程从开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完工撤场,从头到尾都应该监管到位,才能堵住建设进程中的诸多漏洞。年12月28日,有市民向本报舆论监督热线反映,从年8月31日起,四流中支路北段路面封闭施工导致路和路调流,可施工围挡都拆除十多天了,公交车还迟迟没恢复。记者就道路恢复情况咨询了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和交警部门,双方均表示不了解施工进度,建议记者向公交或建设单位了解情况。记者从城运控股交运集团了解到,两条公交线路还没有回调,是因为施工方的工期从年9月底一直拖到现在。虽然路面现已回填,但施划标线等收尾工作还没有完成。施工方也坦言,工程涉及多条管线的铺设,工程进度出现了问题,正积极和公交方面对接做好收尾工作。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干任何事情都要一丝不苟。特别是在工程收尾阶段,施工单位本应精益求精,该回填的及时回填,该清理的及时清理,不留任何施工缺憾,不埋任何安全隐患。而上级监管部门更应对工程推进缓慢、拖沓等不当行为及时纠正,避免扰民问题持续存在。因此,面对施工“留尾巴”现象,监管部门须增强责任意识,完善制度建设,通过加强日常巡查,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施工监管有始有终,让每个项目都能按时画上圆满的句号。

天下之大务,莫大于恤民。道路施工一头连着城市的发展,一头连着民意和民心,关乎百姓的日常生活,也考量着城市治理的水平。城市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面对施工给市民带来的不便,建设单位应以人为本,做好施工精细化管理,竭尽所能减少施工对人民群众生活的“打扰”;监管部门则要直面建设单位在施工中暴露的问题和民意需求,履行监督职能,遏制施工“拖延症”,用实际行动为市民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