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负极材料分类
在锂电池四大材料中,负极材料技术是最成熟的,石墨系负极材料为当前主流。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是采用天然鳞片晶质石墨,经过粉碎、球化、分级、纯化、表面等工序处理制的,其高结晶度是天然形成的。由于天然鳞片晶质石墨表面活性点较高,不能直接作为负极材料使用,需要进行表面改性处理。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是将石油焦、针状焦、沥青焦等在一定温度下煅烧,再经粉碎、分级、高温石墨化制成,其高结晶度是通过高温石墨化形成的。
负极材料分类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中国负极材料行业生产现状分析
从我国近几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来看,-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逐年增长,截至年负极材料出货36.5万吨,同比增长37.74%。其中,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为30.7万吨,同比增长47.6%。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由于石墨具备电子电导率高、高比容量、结构稳定、成本低等优势,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负极材料,是负极行业绝对主流路线。据统计,截至年人造石墨出货量占比负极材料出货量比重为84%,同比年提升5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负极材料行业投资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三、中国负极材料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负极材料集中度较高,年国内负极材料CR5占比78%。贝特瑞、杉杉、江西紫宸为中国传统负极三强,也是全球负极材料行业的佼佼者;东莞凯金近年来出货量快速提升,主要受益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的增长,已开始跻身一线负极厂商的行列。中科星城、翔丰华、江西正拓等企业处于二线梯队,近年来也开始逐步向全球一线电池厂供货。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年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中科星城与翔丰华的负极材料销量分别达7.5、6.3、5.9、2.4与1.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8%、38%、24%、35%与-11%。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从盈利能力看,负极上市公司毛利率介于25%~40%之间,各家企业毛利率呈现收敛的趋势。20年紫宸负极毛利率提升4.1个百分点至31%,杉杉负极毛利率增加1.9个百分点至27.7%,主要系两家企业的石墨化产能释放带动石墨化自给率提升;中科星城减少4.3个百分点至34.7%,贝特瑞减少2.3个百分点至36.8%。21年焦类和石墨化价格或将处于高位,企业毛利率将继续承压,提升石墨化自供率有望获得额外的降本空间。20年负极龙头现金流继续增加,经营持续向好。
资料来源:各公司公告,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据统计,杉杉股份年在郴州、内蒙古新增4万吨石墨化产能,贝特瑞年在山西新增3万吨产能,凯金新能源年在内蒙古新增1万吨产能。为保证中科星城负极材料石墨化产能的供应,减少第三方石墨化代工成本影响,年收购石墨化加工企业格瑞特%股权,覆盖上游石墨化加工产业,具备1万吨石墨化产能。年11月完成非公开项目新增1万吨石墨化产能。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两年来,国内中高端负极材料供给严重不足,特别是中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为满足下游中高端动力锂电的市场需求,跟上下游头部动力锂电厂商的产能扩张步伐,主流负极材料厂商纷纷扩建产能。据统计,负极材料企业未来1-2年内扩建负极材料产能约28.6万吨,具体情况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四、人造石墨生产工艺
极工艺的核心环节在于造粒和石墨化,同时也是产品的主要壁垒。各家制备工艺有所差异,不同工艺需要在负极的倍率性能、循环寿命、首次效率与压实密度等维度权衡取舍。如在造粒环节,颗粒越小,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越好,但首次效率和压实密度(影响体积能量密度和比容量)越差,反之亦然,而合理的粒度分布(将大颗粒和小颗粒混合,后段工序)可以提高负极的比容量;颗粒的形貌对倍率、低温性能等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各家不同工艺上的选择存在差异,既区分出中高端产品的差别,也满足下游厂商应用在不同场景电池的要求,同时对于电池性能的影响较大,也使得下游客户的验证周期较长。
石墨化的壁垒在于石墨化加工中无固定升温方式,需要根据原材料产地、特性决定加工曲线送电图,对产品良率与成本控制有较大影响;工艺差距核心关键有原材料挥发酚与温度,最终影响电池容量与产品质量。
人造石墨四大工序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五、负极材料行业发展趋势
1、人造石墨成为主要增长点之一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政策的支持下将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人造石墨也将受动力锂电需求的拉动,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将成为负极材料未来主要增长点之一。
2、低端重复产能将被淘汰
未来负极材料企业产品类型将很大一部分转向动力市场,而主流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挤压了小企业的市场空间,定位于中低端领域的企业和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将面临被并购或者倒闭的风险。
3、硅碳负极产业化进程加速
未来随着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硅碳负极搭配高镍三元材料的体系成为发展趋势。未来两年,随着高镍三元材料NCM、NCA及其他配套材料的技术逐渐成熟,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即将到来。
4、负极材料面临降成本压力,天然石墨负极材料更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动力锂电供应商面临下游车厂要求进一步降价的压力,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因原料价格优势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搭配将更多地应用到增程式电动车的动力锂电池上。另外,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储能广泛应用,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搭配的锂电池因较高的性价比优势也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市场调研、专题报告、定制报告等。涵盖文化体育、物流旅游、健康养老、生物医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等领域,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消费、新金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兴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