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最近上海哪座楼最“网红”,怕是非武康大楼莫属。
这座楼并非孤零零“出头”,它的背景是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保护地区,衡复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区域4.3平方公里,有幢优秀历史建筑,幢保留历史建筑,幢一般历史建筑。而要成就这片“最有诗意的街区”,每一条路、每一面墙、每一棵树都是这首“诗”不可或缺的“一字一句”。
负责衡复风貌区修缮维护的,是徐房集团,多年来坚持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相结合、重点打造与面上提升相结合,形成了精细化管理的“衡复标准”。那么,风貌区里“润物细无声”的细节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大江东工作室遂前往实地一探究竟。
“武康大楼”上了艺术井盖
最近,常去上海图书馆的老读者发现,整治后的高安路人行道更有韵味了。全长约米的道路上,多了36个带有“武康大楼”图案的艺术井盖。
上海徐房建筑实业公司总经理余晖介绍,为了让井盖与道路更加协调,根据不同路段不同特征,在翻排人行道时,使用了3种不同铺装材料。
“艺术井盖”周边采用仿大理石镶边,“树穴”周边采用高强度复合仿铁材料、透水石子等材料,其他路段采用透水铺装。这样,既不破坏行道树的根系生长,雨天又可迅速排水。
精细化管理还体现在工期组织和现场管理。风貌区内道路车流大、行人多,于是,道路整修施工时间便设在21时以后。同时还在已施工路面铺设便桥,确保每一条道路在第二天早上恢复正常通行。施工时,采用反光锥隔离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并派专职交通安全员协助交通秩序。整条道路施工同时,对车行道路面进行整体铣刨加罩。
高安路上有不少独院别墅,看似平常的历史建筑墙面也有玄机,涵盖拉毛、压毛、水磨石等多种墙面工艺。余晖说,“拉毛”像画画,工人们就是在墙上作画的艺术家。墙面用什么工艺,也要契合建筑的风格。
“洗剪吹”让法国梧桐“怡人不撩人”
合抱成荫的法国梧桐,是衡复风貌区一大风景。这种学名“悬铃木”的行道树,一到春天,果毛飞絮漫天飞舞,也给行人带来困扰。
去年,徐房集团旗下的上海徐汇园林发展有限公司为风貌区的行道树,开发了“洗剪吹”一体化的果毛飞絮防治养护技术,取得良好效果。
首先登场的是风炮车,车上的风筒对准树枝摆动吹风,已成熟欲脱落的果球果毛即刻被吹散落下。接着,雾炮车沿中间车道行驶,喷洒出水雾,水雾与果毛结合后,快速降至地面。然后,高压洒水车对准路面射出高压水柱,将粘在地面的果毛冲到路边。
徐汇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章峻介绍,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绿色的精细化养管,涵盖了徐家汇街道、天平街道和湖南街道区域内的53块绿地,3座公园和株行道树。
风貌区内的行道树比其他地区树木更要粗上不少,许多树已种下七八十年,甚至已有百年树龄。有时40位工人上树作业,一天下来仅能修剪9棵树。
有别于一般绿地、公园和行道树养护,风貌区内有专门制定的精细化养护标准,细化一年四季养护举措、定岗、定责、定时、定人。这里组建了一支以退伍军人为主的行道树养护队,把军人的优良品质传承到了班组中。
一道红砖墙里的白缝有4种工法
细节背后是匠心,匠心永续靠传承。
余晖说,老建筑修旧如旧,离不开一批手艺精湛的“老法师”。就拿看着不起眼的拉毛工艺墙来说,没有5年实践,根本上不了手。为了把这些手艺传下去,徐房集团设立了实训基地,培养建筑修缮人才。
东姐来到石龙路弄上海南站附近的实训基地时,正赶上首届上海市房屋修缮技能比武大赛。在黄梅雨季的闷热中,工匠们砌墙修瓦,汗流浃背,切磋琢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余位一线修缮人员将拿出看家本领,以赛代训,一决高下。
实训基地仿佛一条浓缩的上海近代建筑样板街。不到百米的通道,由弹格路、小青砖、混凝土、透水砖和彩色沥青等不同年代和材质的上海典型人行道拼接而成。路边是按原样复制的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等不同风格石库门门头。
64岁的凌应祥师傅趁着指导学员的间隙,向东姐介绍老房修缮的奥秘:“就拿常见的上海老洋房红砖墙里的那条白缝来说,就有凹缝、凸缝、斜缝和平缝4种工法,对应房屋不同部位和功能。”
老凌不到20岁就跟着木匠父亲学手艺,40年下来,木工、瓦工、水电样样会。老凌曾参与武康大楼三次修缮,见证了不同时代历史建筑保护理念。
“上世纪70年代,所谓老建筑修缮就是有洞补洞,哪坏修哪。”老凌说,上世纪90年代武康大楼第二次修缮,也只是表面的“修旧如旧”,比如用砖红涂料粉刷老化的墙面。
“一直到近几年,政府投入加大,文保理念进步,老建筑才真正恢复历史原貌。”武康大楼第三次修缮时,工匠们细心打磨掉前次修补的外立面水泥和涂料,填入按原比例调配的修补材料。老凌说:“老建筑修缮要求一次比一次高,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
余晖说,“修旧如旧”并不是简单复原,还要在不破坏建筑本体的情况下,满足现有住户的居住需求。在最近的一次修缮中,武康大楼周边蛛网般的架空线全部入地,为天空留白。原本杂乱无章的空调外机也统一“隐身”到精心设计的外机架里。
余晖说,现在活跃在老建筑修复一线的工匠将近退休年龄,会这门手艺的工人越来越少,要抓紧培养接班人。老一辈匠人精益求精,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希望这种工匠精神能够延续下去。目前,在实训基地培训的人员一半是一线工人,一半是项目管理人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老建筑修缮从理念到工艺的整体水平。”
“十三五”期间,上海市区联手,累计实施了近75万平方米居住类优秀历史建筑修缮,并同步推进了近万平方米风貌区内居住类历史建筑以及万平方米里弄房屋的修缮改造工作。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长曾浙一介绍,为了培养相应的工匠队伍,按照“有故事的实样、可比赛的留白、能教研的场地”定位,上海加强修缮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一幢一册”,历史建筑要建基因库
“在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管理上,上海正在实行最严格、最科学的保护制度,制定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促进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系列政策。”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论坛上,上海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经过30多年努力,上海已形成较为全面的历史建筑保护体系,涉及处优秀历史建筑,条风貌保护道路(街巷)、个风貌保护街坊和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点、线、面”相结合,应保尽保。
上海启动“一幢一册”保护档案编制。截至年底,完成幢优秀历史建筑档案编制,占比超过97%。
“上海将继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数字化。上海已将优秀历史建筑纳入网格化巡查系统,建立“自动发现”机制。下一步,试点对优秀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所有特色构件及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测量,形成三维模型,通过行业积累形成特色部位标准族,建立优秀历史建筑基因图谱。”上海市房管局负责人表示。
“风貌区里有上海的城市记忆,也体现着上海的城市治理的软实力。”曾浙一说。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