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寿王坟铜矿,那些样子别致的窑洞房,

在承德市鹰城,有一座国家一五计划期间就规划建设的采铜厂——寿王坟铜矿。那里有闻名于世的笔架山、将军山、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衣冠冢。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那里还有样子别致的所谓“俄式小洋楼”。

成片的窑洞房

那些年去寿王坟,几乎相信了当地居民的有关苏联援建“俄式小楼”的说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铜矿的第一代建设者者已经全部逝去,这就导致没有人能证明铜矿后代们的说法是否可信。

走进窑洞房

近日,笔者读到曾经在寿王坟铜矿当过副矿长、矿党委书记的石敬全几年前赠送的一本书《我记忆中的寿王坟铜矿》,了解到有关寿王坟铜矿的一些真实历史。

书中的原话是,“关于‘窑洞房”的建设,传说是‘苏(俄)式建筑”,这是误解。”

为什么说是误解呢?原来,寿王坟铜矿是当时的热河省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年-年)期间,苏联对新中国工业领域的个援助项目之一——兴隆县寿王坟采铜厂。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第一个大铜矿。

当时,派到过铜矿的苏联专家先后有两位,他们只是负责指导铜矿的勘探、开采、技术工作。

在铜矿有过大规模地建设,主要是为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为节约资金,建设过火柴盒式的楼房,也建设一些窑洞式的平房,尤其是窑洞房建筑有很大的规模片区。

火柴盒式楼房

当时的兴隆县寿王坟铜矿,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限额以上项建设单位之一,是货真价实的重点工程,是国家有色设计总院设计,东北有色第三建设总公司施工。

当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全国大规模搞建设时,国家物资很缺乏,设计院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确定“窑洞式”住房方案,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省木材、钢材,这是紧缺物资。另一个好处是就地取材,减少成本。如沙子、石头在当地可取,红砖用李家营劳改砖厂的,价格便宜,还能节省运输费用。为了节省成本,取暖的设计都取消了。

窑洞房上下都是用的红砖,在模板上砌拱形房顶,是横立砖、高标号水泥粘合,第二层是卧砖,第三层还是横立砖,最后抹水泥顶面,十分坚固,年后也可以居住的质量设计。

废弃的窑洞房

这种房屋的最大特点是冬暖夏凉。为了防止下雨渗水、顶棚潮湿,还在房顶做过防水层,铺油毡纸两层,加沥青两层。

这种筒子楼虽然不是“俄式小洋楼”,但是是在全国都很少见的房屋,是一种历史文物,应该有很高的保护价值与观赏价值。

年4月1日,寿王坟铜矿开始全面建设,重点建设项目是选矿厂,窑洞房、火柴盒式楼房等民用项目建设是由西向东三个工地全面铺开,办公楼、职工食堂、医院、浴池同步建设。

还有居民后改造的平顶窑洞房

一进入寿王坟这个狭长的山沟,从西开始就是施工的第一个工地,叫“一工地窑洞房”,接着是建设三工地,是在吴家沟里建设医院,当时在3公里长的山沟里到处都是施工现场。

铜矿旷工运动场

在老牛河北是二工地,建设的是库房、机修厂。广播站播放着歌曲,工地上不时地有调度喊着往哪个地方送料的指令,全矿上下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到处生机勃勃,忙忙碌碌的场景。

如今,65年过去了。筒子楼已经成为古建筑,它反映了国家曾经的历史辉煌,表现了新中国初期的建筑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我们要护这些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精神的载体。历史上营子区及其寿王坟曾经归热河省兴隆县管辖,后来成立承德市时,营子区连同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的一个区,之后几经岁月变换,寿王坟成为鹰城营子区的一个美丽乡镇。

这么多年了,笔者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这些已经开始破败、损毁的建筑,进行抢救性保护与抢救。历史终将给我们以回答,有时间去看看那些有特点的窑洞式筒子楼和火柴盒楼吧。

本文由作者紫塞名篇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