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作者:周洲
撰文/周洲编辑/张南设计/赵昊然
动力电池需求旺盛导致的原材料热,不仅使作为正极材料的上游锂资源成了各路资本争夺的对象,负极材料也面临着供应压力。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未来3-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将呈高速增长,预计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万辆。
8月17日,鑫椤资讯总经理连萍在锂电负极材料及原材料市场高峰论坛上表示,从国内各大电池厂的生产规划来看,多数都制定了1倍以上的增长目标,如此一来,对锂电负极供应造成了巨大压力。
据鑫椤资讯预测,年,全球锂电负极的产量为万吨,对原料的需求达万吨,仍是供不应求。
连萍认为,未来两年,原料资源布局对负极材料企业来讲尤为重要。
负极材料的“第二春”
生产1GWh电池大约需要吨负极材料。
负极材料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较大,在电池中作为锂离子和电子的载体,起着能量的储存与释放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快充能力等性能,不过在电芯成本结构中的占比相对较小。
负极材料在三元锂电池(电芯)和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中的比重分别约为4%和6%。
但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负极材料研发部经理林少雄称,随着价涨,负极材料在成本中的比重在提高,在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芯中的成本已经分别提高到6%和8%。
年,由于供不应求,锂电负极材料价格涨了近30%。这是近10年来,负极材料第二次年度涨价。
除年涨过一次价之外,负极材料以往的常态是每年价跌5—10%。
负极材料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人造石墨占据主流。
据GGII数据,年中国锂电负极市场出货量为72万吨,同比增长97%,其中人造石墨产占比占84%,天然石墨降至14%。
从一致性和循环性来看,人造石墨比天然石墨更符合动力及储能电池的需求。
人造石墨是对沥青焦、石油焦和针状焦等炭质颗粒转化而成炭化品,目前针状焦是其主要原料。
林少雄介绍,负极材料的制备过程一般分为石墨化前、石墨化和石墨化后。石墨化是石墨负极制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这道工序占石墨负极成本的50%,也是石墨负极成本最高的部分。
林少雄说,不少负极材料厂的石墨化采用了委托加工。而代工价格从年的1.3万元/吨涨至年6月的2.8万元/吨,累计涨幅达%。
业界认为,从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涨的石墨化,在年达到此轮上涨周期的价格顶峰。
石墨化成本陡然走高,石墨化自供比例高的负极材料企业,更具备成本优势。目前,尚太科技的自供比例较高,能达80%以上。
原料价涨
针状焦和石油焦等原料占石墨负极成本的40%,是其第二大成本构成。
除了石墨化价涨,针状焦和石油焦也在价涨。
多家行业机构数据显示,针状焦价格从年10月的元左右/吨,到今年4月涨至1.28万元/吨,涨了一倍;石油焦价格从年不到元/吨,上涨至现在的元/吨,涨了2.5倍。
广发证券的研报显示,截至7月15日,天然石墨负极(高端)价格维持6.1万元/吨,人造石墨负极(高端)价格维持7.15万元/吨。据上海钢联7月26日价格,人造石墨负极(中端)均价为5.53万元/吨,天然石墨负极(中端)均价为4.2万元/吨。
连萍预计,今年中国负极材料产量有望达万吨。此前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负极材料产量可能为万吨,仍有30万吨供应缺口。
从当前市场供应来看,负极材料的原料针状焦、石油焦、石墨矿、球状石墨都将遭遇供应压力,连萍预计年之后,原料供应矛盾将更为尖锐。
在供应紧俏的情况下,已有头部负极材料企业提价。
作为负极材料客户的电池厂,只能选择或自己着手石墨化建设,或与负极厂家签订长协订单锁定供应,也有电池厂与负极厂家合资建厂,以降低成本。
今年以来,已有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对负极材料项目进行战略投资。
电池厂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最重要、成本最高的环节,自去年以来饱受锂电原材料供应偏紧价涨制约。
为了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电池厂开始跨过中游材料厂,向更上游的矿产资源布局。
如宁德时代参股了非洲、美洲多个矿产项目,中创新航与四川省联合开发甘孜州锂矿,国轩高科在江西宜春布局锂矿,并拟参与投资阿根廷胡胡伊省的锂矿资源。
电池厂还逆向对材料厂提供原料,要求后者加工成产成品,这种以货换货的代工以及类代工生产模式开始兴起。
比如蜂巢能源与赣锋锂业在锂资源、锂盐供销和电池回收方面开展合作;中创新航与天齐锂业开展从锂矿到电池材料的合作,宁德时代与永兴材料、天华超净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碳酸锂项目。
行业将洗牌
中国是锂电负极材料最大的生产国。年,全球锂电负极的产量为90万吨,中国产量超过81万吨,占全球90%以上,呈现“四大三小”的竞争格局。
“四大”指的是贝特瑞、上海杉杉、璞泰来子公司江西紫宸、广东凯金,四家企业市场占有率达57%,贝特瑞是全球最大的负极材料企业,市场份额达19.29%,第二梯队的“三小”指的是尚太科技、中科星城、翔丰华。
海外的负极材料企业主要有日立、三菱和浦项,三家年合计产量为6万吨。
从石墨化规模来看,中国负极材料的状态是“小而散”。
年,石墨化规模产能小于2万吨的有47家企业,大于2万吨、小于4.5万吨的有5家企业,在4、5万吨以上的有4家。
今年上半年,据不完全统计,负极材料领域开工投产项目28个,其中25个公布了投资金额,共计.94亿元,规划年产能.6万吨;上半年公布的投资项目有20个,其中19个公布了投资金额,总额达.49亿元,规划年产能万吨。
投资扩产负极材料的企业既有头部企业,比如贝特瑞和杉杉股份,还有前述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的一众电池厂,以及新入局的天齐锂业、君禾股份、石大胜华等。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今年负极材料呈大规模发展趋势,大于2万吨、小于4.5万吨的有29家企业,在4、5万吨以上的已有15家,未来2-3年内小型石墨化代工企业将遭遇洗牌,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
锂电池负极材料发展趋势为向石墨负极中掺杂硅,形成能量密度更高的硅基负极。一些头部车企和电池厂已经布局并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电池。
从ModelS、ModelX开始,特斯拉就在动力电池的石墨负极中掺入硅材料,松下、三星SDI的圆柱电池此前已经导入硅碳负极,丰田、三菱、日立化成是硅基负极材料技术专利主要申请企业,贝特瑞、上海杉杉、璞泰来等头部负极材料企业均已开始量产硅基负极,贝特瑞已成功进入松下-特斯拉体系,年产硅基负极材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