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立邦正式进军工程防水市场的消息开始流传。
根据流出的图片显示,立邦SBS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已经下线,这也意味着继全球石膏板龙头北新建材、全球塑料管材龙头中国联塑、国内涂料巨头三棵树之后,又一家世界强企业跨界而来。
刚刚在防水市场确定领先地位并大肆扩充产能的东方雨虹,转眼就来到了战国时代。如果说过去是对中小企业、手工作坊的战争,如今就是巨头混战,是硬实力的对撞。
早已开始的
立邦防水之路
年2月9日,立邦就在上海注册了立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由时任立邦中国区总裁钟中林亲自挂帅。一长串的经营范围中,“建筑防水卷材产品”赫然在列。
一个月后的3月25日,钟中林继续挂帅,新成立的立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射阳注册了盐城子公司,这次的经营范围更加直接,将“建筑防水卷材产品销售”和“建筑防水卷材产品制造”列入其中。
显然,在简单度过适应期之后,立邦快速切入了建筑防水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而这种布局还远未结束,立邦在6月更是大手笔投资5.4亿元注册了上海立邦龙蟒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8月4日,立邦涂料(河南)有限公司防水材料项目正式备案。半年时间,立邦已经完成了在防水行业的布局,可见此次战略之坚定。
根据媒体的报道,目前立邦在山东、河南两大生产基地建设了防水涂料项目。考虑到其在中国拥有超过70个生产基地,未来在产能覆盖层面,几乎不会受到太多阻碍。
以去年大肆扩张的东方雨虹为例,即使已经一年豪掷多亿进行扩张,目前也仅覆盖全国25省市,勉强完成对华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各区域的初步覆盖。
而立邦未来的产能扩张,依托于已有的生产基地,难度上无疑会小很多,速度上则会快很多。
悄然来临的
防水战国时代
进入年,防水行业就变得愈发热闹,除立邦之外,同样大举进入防水领域的还有中国联塑、北新建材、三棵树三大巨头。
●中国联塑
早在年,中国联塑就推出过家装防水产品。而进入年,中国联塑则加快了在防水行业的步伐。
年5月8日,中国联塑斥资1.96亿元收购了中油佳汇35%的股权。18天之后,中国联塑再次出手,.3万元收购中油佳汇旗下子公司中油佳汇(鹤山)%的股权。至此,中国联塑共计出资2.54亿元已完成了对年中国建筑防水10强企业的重组。
在经历30多年发展之后,中国联塑已经成长为一家大型家居建材产业集团。其旗下2余家独立一级经销商几乎可以无缝对接防水行业,实现更强的协同作用。而产能层面,中国联塑30多个生产基地同样拥有覆盖优势。
显然,在做到行业龙头之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中国联塑将目光投向了防水行业。
●北新建材
同样做到世界龙头,开始寻找第二增长,在石膏板领域独孤求败的北新建材也把目光投向了防水领域。
早在年,北新建材就提出了“一体两翼”战略,即以石膏板业务为核心,以涂料和防水材料为两翼,打造一个绿色建筑新材料的产业平台的愿景。
此后,北新建材先后收购了四川蜀羊、盘锦禹王、河南金拇等防水材料、防水科技公司。进入年,北新建材继续扩张,于当年5月收购了上海台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70%股权。
根据半年报,北新建材在毛利率仅为23.88%的情况下,实现了销售收入19.33亿元。虽然和东方雨虹还差距非常远,但业务模式已经跑起来了。在主营业务带来的充足现金流和超低资产负债率的基础上,北新建材未来可期。
●三棵树
与其它几家年才加快防水行业布局不同,三棵树早在年就设立了上海三棵树防水技术有限公司,并在安徽、四川、河北、福建、上海完成了五大防水材料生产基地的布局。当年年末,三棵树又收购了广州大禹九鼎70%的股权。
跨界逻辑当年也讲得很清楚,同样是面向大客户的集中采购,共用销售渠道,在销售墙面涂料的同时打包销售防水涂料、防水卷材,满足客户提升建材采购效率的需求,形成业务协同。
进入年,三棵树于3月投入40亿巨资建设五大涂料及防水项目,有望进一步增加相关产能。
激烈的竞争背后
是整合的加速
根据中国建筑行业协会年数据显示,我国防水造价在建筑工程、装修施工中仅为2.8%,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水平。随着相关设计和工艺的提升,防水造价的占比必然会持续上升。
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年1-6月,防水行业的产量增速达到34.37%;防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26.2%,两年平均增长15.60%。
可以看到,防水行业的体量仍在快速增长中。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防水材料的企业集中度依然处于低位。
年,23家规模以上防水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的净利润总额达73.97亿元。即便是行业中的绝对龙头东方雨虹,市场占有率也仅12%。
在北新加入防水行业之前,市场前三分别是东方雨虹、科顺、凯伦。根据这3家公司年报显示,东方雨虹、科顺和凯伦分别实现营业收入亿、62亿和20亿,而通过收购进入防水行业的北新建材,年便实现营收30亿元,一举进入行业前三。
随着三棵树、中国联塑和立邦的相继加大投入或者跨界而来,这个格局无疑会快速变化。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
即使按照传统的竞争、寡占分类,CR4也应该持续扩张到35%到50%,达到中(下)集中寡占型。市场才会逐渐摆脱基础的产能扩张和竞争,从而走向技术、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竞争。
对于几大巨头而言,目前最重要的甚至不是互相之间的竞争。而是快速扩充产能,利用品牌和渠道优势,在蓝海之中插旗。
而随着巨头的纷至沓来,真正面临巨大压力的无疑是众多中小企业,他们大多数都将面临被挤出市场或者被收购的命运……
作者
小毛
本文为家页原创文章,著作权归家页所有,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及时通过评论处与我方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