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文绉绉的巷子留住了时光,也焕新了

平江路,清新文艺,不只因为主路上林立着众多不失江南气息的商业店铺,更因为那些深藏在其背后的古巷与历史故事。这才是平江路的文化底蕴所在。

其中,一条西出临顿路、东出平江路的古巷——大儒巷,便保存着众多老宅与古迹。

两位大儒的故事

与许多巷子一样,大儒巷一名也是渐渐演化而来的。因为在昭庆寺里原有十多棵古银杏树,故名大树巷;明代才命名为大儒巷并沿用至今。

何为大儒?《后汉书·逸民传·法真》中称:“好学而无常家,博通内外图典……”在大儒巷中,的确存着两位大儒的故事。

王敬臣(-),万历年中受荐国子监博士,辞而不就。后在大儒巷开馆讲学,先后收有门生四百余人,留有著作《俟后编》六卷,这是他在学术上被尊称为大儒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王敬臣忠孝仁义,留有吮舐父亲背上疽疾、睡在父亲床前伺候等佳话。当时,苏州知府朱文科还特地为他立了一块题名“仁孝坊”的牌坊,就在今天的迎晓里巷内。

(来源:百度百科)

而大儒巷内的另一位大儒潘镒芬(-)是中国著名水利专家,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清宣统元年毕业于江苏铁路学堂测绘科。受南通状元张謇之聘,潘镒芬赴南通从事城市测绘工作,并深得张謇器重。后潘镒芬又被推荐给山东黄河河务局,主持山东河防20年。

如今,两位大儒的传奇佳话仍藏在他们曾生活过的大儒巷中,需细细寻找方能探得一二。

古建老宅的前世今生

沿着平江路,过青石桥西踱百步到南石子街上,就能看到一座深藏巷中的老宅。这座老宅原为苏州望族潘氏所有,如今名为端善堂,同时也是潘镒芬故居。解放前夕,潘镒芬曾回到端善堂老宅居住。解放后,他在这里将多年积累的治黄水利资料和治黄著作全部上交给了国家。

整座老宅坐北朝南,三路五进。中路第三进为大厅端善堂,面阔三间,进深九檩。东路前有扁作花厅两进,后有带厢楼厅两进。西两路以圆作厅堂为主。

如今的潘镒芬故居已被列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通过苏州文旅集团的适度开发利用,老宅旧貌换新颜,以姑苏小院·端善堂的身份重新“活”了过来。

另一边,大儒巷38号的前身昭庆寺也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改变。昭庆寺由元代僧人阿咱刺所创所建,岁月更迭,昭庆寺几经变更,因被官府封锁充公而改为高等小学校,后为平江区大儒中心小学,并于年迁走。年,昭庆寺全面翻修,变身为今天的苏州平江文化中心。

如今这里既可听评弹,又能看相声专场,全院除了厅堂楼馆,还增建了半亭、曲廊、假山等园林建筑,一进又一进的布局宛如小巷深处的典型苏式园林。

精细改造改出街巷“惬意生活”

光阴流转,曾经的大宅院搬进了寻常人家,温文儒雅的大儒巷添了几许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几家装修精致的铺面穿插在一众民居中间,有从热闹的平江路途经小巷的游客短暂停留,也有每天遛弯的老人家准时出现。

为不断改善古城居民生活和出行环境,近年来,大儒巷路面先后经历数次改造,原先的弹石路面改为沥青路面后又换成苏州特产的金山石板路,同时路人行道板也最终更换为古色古香的青砖及弹石路面。

细心的市民游客会发现,改造后的路面上有很多带有大儒巷特色的石板,用不同的字体刻了大儒巷的“儒”字,似乎与整条巷子的气质更为契合了。

随路面改造而来的,还有大儒巷历史风貌恢复整治工程。去年以来,片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按照古城保护更新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拆违行动,共计拆除违建7处平方米,“挤”出了用于新建中式廊亭等公共设施的空间。在行动中,执法大队还用足“绣花”功夫,对街巷两侧空调外机、配电箱等统一移位、安装,并罩上与苏式风貌相适宜的外罩;对沿街30多家店招店牌进行更新,使整条大儒巷的苏式生活风貌重焕新生。

此外,大儒巷沿街的行道树也由原来的梧桐树换成了银杏树,这不禁令人期待起满地金黄的时节,踩着落叶漫步大儒巷的浪漫场景了。

岁月静好,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漫步于小巷之中,你或许会翻开古城往事的一角,或许也会邂逅崭新的精彩。它在这里,就等你来。

姑苏发布出品

来源:区委宣传部平江街道顾婧

制图:王思惠

编辑:王秋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3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