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明是产油大国,为什么还要高价进口石

石油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一直以来都有着“工业的血液”称号,它是工业社会的动力燃料。

年中国首度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突破1亿吨,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这足以看出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

同时我国也是出产石油的大国,国内一直都在不断开采石油,每年出口石油的量相当高,年石油出口达到了万吨,这数量已经相当高了。

这也就让很多人表示疑惑。

我国一边向国外出口石油,一边又花大价钱进口石油,这不是很矛盾吗?

原来,我国的石油分布较为分散,有些地方的石油用目前的技术去开采,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这就需要从国外去进口石油了。

而且,进口的石油是指原油,出口的是成品油,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要知道我们对于石油加工的技术非常成熟,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原油加工为成品油,所以将成品油出口国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而出口石油的另外一层作用,就是为了拉近关系,能够和其他国家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在与其他国家交往的同时,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国外的技术和产品,这对于国家的发展相当重要。

而为了能够增加销量,在出口成品油的时候,价格是比较低的,好在出口的关税不是很高,这就可以保证不会亏本。

什么是原油?

一般情况下,没有被加工处理的石油会被称为原油,这是一种黑褐色且有绿色荧光,并具有特殊气味的粘稠性油状液体。

大致是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和烯烃等多种液态烃的混合物。

主要成分是碳和氢两种元素,分别占83~87%和11~14%;还有少量的硫、氧、氮和微量的磷、砷、钾、钠、钙、镁、镍、铁、钒等元素。比重0.78~0.97,分子量~,凝固点-50~24℃。

而原油经炼制加工可以获得各种燃料油、溶剂油、润滑油、润滑脂、石蜡、沥青以及液化气、芳烃等产品。

汽油和柴油跟原油有关系吗?

因为直接使用原油会非常浪费,所以就出现了提炼技术,而汽油和柴油都是从原油里面提炼出来的。

柴油(Diesel)又称油渣,由原油、页岩油等经直馏或裂化等过程制得,它由不同的碳氢化合物混合组成。它的主要成分是含9到18个碳原子的链烷、环烷或芳烃。它的化学和物理特性位于汽油和重油之间,沸点在℃至℃间,比重为0.82~0.kg/l。

汽油是使用原油蒸馏方法,可以根据其组分沸点的差异,从原油中提炼出直馏汽油、煤油、轻重柴油及各种润滑油馏分等,这就是原油的一次加工过程。然后将这些半成品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作为原料,进行原油二次加工。

石油中的不同成分会在不同的温度下沸腾和汽化,汽油是最先沸腾,于是汽油蒸汽最先被抽走汽油蒸汽冷却后,就变成了液态的纯汽油。

沥青和原油也有联系

我们对沥青已经相当熟悉了,你一定会联想到铺好不久的马路上,传来的那股一阵又一阵的怪味。

沥青是由不同分子量的碳氢化合物及其非金属衍生物组成的黑褐色复杂混合物,是高黏度有机液体的一种,呈液态,表面呈黑色,可溶于二硫化碳。

沥青是一种防水防潮和防腐的有机胶凝材料。沥青主要可以分为煤焦沥青、石油沥青和天然沥青三种:其中,煤焦沥青是炼焦的副产品。

石油沥青是原油蒸馏后的残渣。

天然沥青则是储藏在地下,有的形成矿层或在地壳表面堆积。沥青主要用于涂料、塑料、橡胶等工业以及铺筑路面等。

哪个国家的石油资源最多

可能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日本、俄罗斯还有中国等大国,实际上,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国家还真不是他们。

而是委内瑞拉。

众所周知委内瑞拉是一个小国,但是该国的石油产量令人震惊,欧佩克的《年12月石油市场月度报告》显示,根据主要来源,委内瑞拉在年11月的平均日产量为82.4万桶。与前一个月相比,这一数字显著增长了9%,几乎是去年同期43.4万桶/天产量的两倍。

尽管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相当丰富,但该国的经济还是发展不上去,甚至有些穷;主要是委内瑞拉太过于依赖石油了,其他的工业以及技术都比较落后,一旦油价下跌,委内瑞拉的经济就会陷入危机。

石油用完了该怎么办?

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就是说它迟早会被用完,根据专家计算,每年全世界所消耗的石油总量大约为40亿吨,如果以这样的速度消耗下去,人类还能使用两三百年时间。

一旦石油资源被消耗完了,就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活,不过石油也并非无法替代。

比如说天然气,天然气主要用途是作燃料,可制造炭黑、化学药品和液化石油气,由天然气生产的丙烷、丁烷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

这是较为安全的燃气之一,它不含一氧化碳,也比空气轻,一旦泄露,就会立即向上扩散,不易积聚形成爆炸性气体,安全性较其他燃体而言相对较高。

而且相对于石油,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可以很好地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

近几年,很多汽车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具有单位热值高、排气污染小、供应可靠、价格低等优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