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道工程道路部分技术措施质量常见问题专

一、路床土过湿或有“弹簧”现象的处理

1、现象:路床土层含水量超过压实最佳含水量,以致大部或局部发生弹软现象。

2、治理方法:

(1)雨季施工土路床,要采取雨季施工措施,挖方地段,当日挖至路槽高程,应当日碾压成活,同时还要挖好排水沟;填方路段,应随摊铺随碾压,当日成活。遇雨浸湿的土,要经晾晒或换土;

(2)路床土层避免填筑粘性较大的土;

(3)路床上碾后如出现弹软现象,要彻底挖除,换填含水量合适的土。

二、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衔接不平顺

1、现象:铺砌道板与立沿石顶面出现相对高差,有的局部高于立沿石,有的局部低于立沿石,一般在0.5~1.0cm之间。

2、预防措施:

(1)如果先安立沿石,要严格控制立沿石顶面高程和平顺度,当砌道板时,步道低点高程即以立沿石顶高为准向上推坡;

(2)如果先铺砌道板,也应先将立沿石轴线位置和高程控制准确,道板低点仍以这个位置的立沿石顶高程为准,在安立沿石时,立沿石顶高程即与已铺砌道板接顺。

三、铺砌道板塌边

1、现象:靠近立沿石背处的道板下沉,特别是步道端头,在路口八字道立沿石背后下沉现象较多。

2、预防措施:凡后安立沿石部分,立沿石前立沿石背均应用小型夯具在接近最佳含水量下进行分层夯实。

四、人行道纵横缝不顺直,砖缝过大

1、现象:

(1)在纵横缝上出现10mm以上的错缝和明显弯曲;

(2)在弯道部分,也依曲线铺砌,形成外侧过宽的放射形横缝。

2、预防措施:

(1)水泥混凝土道板,要根据路的线型和设计宽度,应事先作出铺砌方案,作好技术交底,做好测量放线;为了纵横缝的直顺,应用经纬仪做好纵向基线的测设,依据基线冲筋,筋与筋之间尺寸要准确,对角线要相等;

(2)单位工程的全段铺砌方法要按统一方案施作,不应“各自为政”;

(3)弯道部分也应该直砌,再补边。

五、砌体砂浆不饱满

(1)现象:主要表现在浆砌块、片石的砌体上,块、片石块体之间有空隙和孔洞;

(2)治理方法:浆砌块、片石应座浆砌筑,立缝和石块间的空隙应用砂浆填捣密实,石块应完全被密实的砂浆包裹。同时砂浆应具有一定稠度(用稠度仪测定3-5cm),便于与石面胶结。严禁干砌灌浆。

六、砌体平整度差,有通缝

(1)现象:砌体外露面高低不平,超出平整度标准要求,有两层以上的通缝;

(2)治理方法:

1、应注意选择一侧有平面的石料,片石的中部厚度最小边长不应小于15cm,块石宽厚不应小于20cm,以保证砌筑稳定;

2、应丁顺相间压缝砌筑,一层丁石,一层顺石,至少两顺一丁。丁石应长于顺石的1.5倍以上,上下层交叉错缝不小于8cm;

3、当日砌筑高度不得大于1.2m;

4、测量放线人员,应随时检查砌筑面(立面、坡面、扭面)线位的准确度。

七、立沿石基础和立沿石背扶

1、现象:基础不实和立沿石背扶回填废料、虚土不夯实或夯实达不到要求密度,竣工交付使用后即出现变形和下沉,出现曲曲弯弯,高低不平。

2、治理方法:

1、立沿石基础应与路面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槽底超挖应夯实;

2、安立沿石要按设计要求,砂浆卧底,并将立沿石夯打使其基底密实;

3、立沿石背扶要按设计和标准要求;

4、立沿石体积偏大一点,立沿石块长偏长些,容易安砌稳定直顺。

八、树套石下沉

1、现象:树套石安装后出现下沉,歪斜,与周围道板衔接不严,缝隙过大。

2、治理方法:树套石基础应与人行道基层以同样结构摊铺,同步碾压;铺砌道板前按设计方案制作树池模板,提前确定树池周遍道板铺砌方案。

九、路基与路面

1、路基

现象:

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条件,由于城市道路的地下部分铺设了各种不同的管线,因此,其沟槽回填的密实度对道路路基的影响很大,道路路基施工中,路堤填筑和管线沟槽回填是路基施工的关键部位。

回填土压实的质量通病为超厚回填、倾斜碾压、填土不符合要求,这些均会造成回填土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密实度,从而导致路基和路面结构沉陷,管体上部破裂,无筋管还可能被压扁。其中倾斜碾压会使得碾轮不能发挥最大的压实功能,坡度越大损失的压实功就越大;填土中如夹带块状物,妨碍土颗粒间相互挤紧,达不到整体密实效果,另一方面块状物支垫碾轮,产生叠砌现象,使块状物周围留下空隙,日后发生沉陷;如果回填的土层其含水量是处于饱和状态的,不可能夯实,当地下水位下降,饱和水下渗后,将造成填土下陷,从而危及路基的安全。

治理方法:

(1)施工单位向操作者作好技术交底,使路基填方及沟槽回填土的虚铺厚度按照压路机要求而不超过有关规定;

(2)在路基总宽度内,应采用水平分层方法填筑;

(3)路基地面的横坡或纵坡陡于1:5时应做成台阶;

(4)回填沟槽分段填土时,应分层倒退留出台阶,台阶高等于压实厚度,台阶宽≥1m,对填土中的大石块要取出,对大于10cm的硬土块应打碎或取出。

2、沥青路面

现象:

(1)施工季节不合理。①雨季施工,又未采取保证质量的有效措施,路面潮湿,物料结合不好。②低温季节施工。施工时,如环境气温较低,摊铺后的沥青混合料表面温度就会迅速降低。③沥青混合料的中底部温度降低速度相对较慢,当压实时,中底部沥青混合料便产生一定的位移,而上部面层则因温度过低面出现裂缝,造成沥青路面松散、坑槽。

(2)延迟压实和碾压过度造成强度下降。对于水泥稳定类材料,压实延迟时间越长,压实度就越低,强度损失就越大。过长的延迟压实和过度的碾压,都将对刚性基层(底基层)产生破坏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水泥的水化反应及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变化,到达一定时间后,水泥的胶结作用使半刚性材料强度初步形成,此时再进行碾压或过度碾压,将使半刚性路面基层表面产生薄层剪切面,形成强度软弱层。

(3)倾力夯实路基。交通量小时,已使道路路面裂而不碎,碎而不散,散而不飞。但随着交通量的增加,这种历史遗留病症显得越来越突出,再加上许多道路都是超期服役,不解决城市道路基础问题,根本无法彻底解决道路病害。

(4)施工管理控制不善,集料过于潮湿、混合料拌和不均匀以及材料中杂质尘土过多都会严重影响沥青与石料的粘结.从而使沥青路面产生水损害;沥青路面施工过分强调平整度,牺牲密实度,致使路面碾压不足。空隙率过大。或因为沥青路面摊铺时混合料离析.造成局部空隙率过大而出现透水。

处理方法:

(1)控制基层质量

①摊铺基层过程中,严禁出现明显的离析现象,尤其在主车道位置上。

②防止出现薄弱夹层:找平过程中“宁高勿低”,严禁“薄层贴补”,如果是“非厂拌法”施工,且时值高温天气,半刚性基层一定要注重工艺:碾压遍数上限控制,达到一定强度后不能过度,以免破坏板体性,导致裂缝增多;碾压延误时间,一般不超过1.5h(视实际情况而定)。

③增强层间粘贴:沥青透层或下封层施工前,必须将基层表面的浮灰全部清除干净。

④加大管理力度:加强道路的路政管理和日常养护工作,防止出现“路面划损”,积极探讨针对性的防治办法,及时排除积水。

(2)加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

路基填料不同土质,要分层填筑,严格控制填筑厚度,碾压要密实;浅填或浅挖路段,如果地质情况复杂,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详细检测,依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沟壑、构造物台背填土应严格控制填料和每层厚度,碾压要密实,要加强路基关键工序、关键部位的质量控制。确保路基整体稳定、强度达到设计后再进行路面施工。

(3)加强施工工艺过程管理

施工工艺的控制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这一环节的管理。一般应从控制混合料拌和及碾压的延迟时间、碾压时的含水量、压实标准等方面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还须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初期养护,并应尽早铺面层。沥青面层,特别是较厚的沥青面层对半刚性基层有良好的隔温保护作用,降低温缩裂缝的产生。应注意施工温度和施工季节对基层的抗缩裂性能的影响。

(4)摊铺机尽量做到连续匀速前进,不停机

当摊铺机停顿时,熨平板前的阻力由于摊铺机的动态平衡改变而发生变化,熨平板可能有少许下沉,如果摊铺机停机待料的时间较长,熨平板前的混合料温度下降,则摊铺机重新启动时,熨平板前阻力增加,将拉伤摊铺的混合料,并在摊铺机停机位置附近留下厚度偏薄,空隙很大,难以压实的粗糙面。因此由于特殊原因不得不停机时(如拌合站发生事故),停机与再启动的操作都要尽量缓和,避免突然性,而且停机的时间要尽量缩短,一般限制在15min以内,以避免因停机对路面造成上述质量缺陷。如果停机时间长,则摊铺机应退出摊铺位置,按照规定设置施工缝。

(5)避免铺筑不稳定的混合料

选用低针入度、高软化点、低含蜡量的高粘度沥青或掺人聚合物改性沥青。控制沥青与矿粉的比值,严格控制沥青用量,采用具有活性的矿粉。合理采用级配,表面粗糙、嵌挤作用好、与沥青粘结性能强的集料。适当减薄沥青面层厚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车辙的形成。

(6)合理确定沥青路面结构

沥青面层的裂缝主要由沥青面层本身的低温收缩引起的。应选用符合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沥青,控制沥青用量,精选矿料,准确组成级配或使用纤维等添加剂,均可有效减少裂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