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公路工程技术创新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里面提出了公路领域重点技术创新的六个方面:1.加强基础理论基础创新;2.推动绿色公路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3.提高设施安全耐久性能;4.推广智慧公路技术;5.完善农村公路技术;6.推进先进公路装备技术。
第2点推动绿色公路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出:大力开展节约资源、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绿色公路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健全公路全寿命周期成本评价体系,重点推动路域环境保护和生态防护技术,废旧材料和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技术,节能、降噪等环保新型路面技术,自然能、隧道通风、照明等清洁能源技术,低污染低能耗绿色服务区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沥青及沥青混合料来说,“绿色环保”仍将是创新方向,可围绕节能降耗、降噪、循环利用三个方面着手。本文将对目前主要的绿色沥青及沥青路面技术进行简单介绍。
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
温拌沥青混合料(WMA)与相同类型热拌沥青混合料相比,在基本不改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和施工工艺的前提下,通过技术手段,使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降低30~40℃以上,性能达到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新型沥青混合料。采用温拌技术可以降低能耗,减少沥青烟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同时减少沥青施工过程中的老化。
目前温拌技术主要包括:即沥青-矿物法(Aspha-Min)、泡沫沥青温拌法(WAM-Foam)、有机添加剂法、基于表面活性剂温拌法。目前主要应用是有机添加剂法和基于表面活性剂温拌法。
有机添加剂法主要是通过添加蜡类有机物,降低沥青在生产温度和施工温度时的粘度。从而达到温拌的目的。
表面活性剂温拌法,不依据发泡或者降粘的原理,而是通过特殊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在温拌沥青混合料内部起到了降低集料和沥青膜之间内摩擦力的作用,从而在拌和混合料时有利于拌和均匀、在压实过程中提高压实效果。
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
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利用,能够节约大量的沥青和砂石材料,节省工程投资。同时,有利于处理废料,减少土地占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当前再生沥青混合料技术主要包括厂拌热再生、就地热再生、厂拌冷再生、就地冷再生。其中厂拌热再生和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较为广泛。
沥青路面厂拌热再生,即将回收的沥青路面材料运至沥青拌和厂,经破碎、筛分,以一定的比例与新集料、新沥青、再生剂等拌制成热拌再生混合料铺筑路面的技术。适用于各等级公路回收沥青路面材料进行热拌再生利用,再生的沥青混合料可用于各等级公路的沥青面层及柔性基层。
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即采用专用的就地热再生设备,对沥青路面进行加热、铣刨,就地掺入一定数量的新沥青、新沥青混合料、再生剂等,经热态拌和、摊铺、碾压等工序,一次性对表面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旧沥青混凝土路面再生的技术。适用于仅存在浅层轻微病害的高速公路及一、二级公路沥青路面表面层的就地再生利用。
排水降噪路面技术
当前,绝大多数城市道路,广场、小区以及公园等道路广泛使用密集配沥青混合料、水泥混凝土等材料,使得城市地表逐渐被不透水面层覆盖,导致城市地下水位逐年降低,导致各大城市地面不断沉降。此外,路面的排水不畅使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对形成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会加重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此外,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日益严重,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休息。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排水降噪路面技术,一方面可以加速路表排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交通噪声。排水降噪路面所需沥青混合料需要有较好的抗分散、抗老化、抗水损害性能以及高温稳定性,因此对沥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研究人员开发了高粘沥青,极大地提高了沥青的粘度以及粘附性。
目前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发展绿色沥青及沥青路面的思路不断拓展,我们也必将离绿色公路的目标越来越近。
资料来源:公路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