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绘就山水画卷共筑美好家园人民资讯

早期白癜风能治愈否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57257.html

乡村,是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家园,承载着亿万中国人心头的乡愁。曾经,说起乡村更多的是“愁”。房屋破旧、道路泥泞、经济落后曾是农村的写照。创建美丽乡村,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

群众的家在哪,美丽乡村就建到哪。广州市白云区坚持为民办事,问计于民,大力推动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年以来共计完成40条“广州市美丽乡村”创建,并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建成帽峰山、流溪湾、巴江河美丽乡村群,白云区美丽乡村实现“外在美”“内在美”共同提升。

打造美丽廊道、公园串珠成链、文旅产业兴旺……白云区不仅注重塑造美丽乡村风貌和改善人居环境,更着眼于焕发乡村新动能,让“美丽乡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康庄大道徐徐铺开。乡村不再是老人和孩子留守之地,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共建望山见水的美好家园,共建承载乡愁的美丽乡村。

外塑颜值

美丽廊道绘就乡村新画卷

阡陌交错的整洁乡道,白墙黛瓦的水乡风貌,屋前屋后井井有条……沿着崭新的沥青路走进白云区江高镇罗溪村,一路风景如画,处处是景。

曾经的罗溪村,可谓“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一些村民在房前屋后搭棚子建围墙,道路两旁堆满了杂物,连人车分离都保障不了。”罗溪村党总支书记胡荣港说。

年,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罗溪村将房前屋后乱搭乱建、垃圾杂物一一清走,全力优化整治村庄公共空间。

主干道沥青化改造、沿线铺上彩色步道,满足人车分离基本需求;房前屋后种上花木,统一规划停车位;围绕风水塘建设环形卵石步道,党建标识、文体广场以及口袋公园点缀其中……在“建设美丽廊道,打开美颜模式”的工作思路下,生机勃勃的现代基础设施与古朴秀美的传统村落相互融合,罗溪村的美丽乡村美颜模式就此打开。

钟落潭镇黎家塘村,是另一处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村里的一片风水塘风景如画,一条栈道从中间蜿蜒而过,一座凉亭建在水中央,村民正在悠哉地休憩。

“这个风水塘以前是个养鸭场,一下雨污水粪便就会被直接冲到河里。”黎家塘村党委书记刘达权说,“拆掉村民的养鸭场,肯定会有阻力。我们党员带头积极沟通,赢得村民支持,保证了风水塘的顺利完工。去年这里开出了一朵并蒂莲,好多人过来拍照。”

谈起这个风水塘,“大塘边乡村农庄”的老板刘先生竖起了大拇指,“美丽乡村建成后,环境越来越好,驱车前来农庄吃饭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还购置了一辆接驳车到地铁站接送客人。”

近年来,白云区开展黎家塘村美丽乡村建设,投入资金约万元,完成了环村路建设、加装路灯及治安视频探头、建造村级小游园、文化活动广场和篮球场升级等系列惠民工程。一幅幅彩绘爬上墙头,一树树繁花沿路盛开,黎家塘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观。

不仅是罗溪村和黎家塘村,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始终坚持美丽廊道建设,将美丽乡村主干道打造成具有岭南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带,行走之间,处处见绿、步步是景。一条条美丽廊道,串联起一个个美丽乡村,绘就乡村新画卷。白云的广大农村区域,正从一处美蝶变为一路美、处处美。

内强品质

完善配套过上“向往的生活”

乡村是农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梦有所圆的地方。美丽乡村,不是只看颜值的“形象工程”,还要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让农民生活更便利更充实,让乡村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美丽乡村要“动”起来。

傍晚时分的钟落潭镇白土村,不少村民结伴在新建的河涌绿道上慢跑,两旁点缀鲜花绿草,还安装了仿竹篱笆和浅蓝色的山水栅栏,村民点赞:“在这段绿道上运动,真是心旷神怡。”

一段绿道就是一条健身径,将居民点、自然景观和休闲场所串联一体,打造出绿色健康的活动场所,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生活。

从前的白土村,公共服务设施缺乏,村民闲暇时往往窝在家里。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统筹市、区财政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万元,聚焦提升白土村中心的公共服务作用。断头路打通了,村社道路实现互联互通,长约2.5公里环村路完成了沥青化改造。

“以前村里很多路是没有灯的,自从建起了沿河绿道、特色步道和河滨公园后,村民的生活换了个样。”白山村党总支书记方德兴说,“村里的运动健身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大家最喜欢的是跳广场舞和打篮球。”

村民郭先生平日在镇里工作,作为一名球龄超过20年的篮球爱好者,他每天下班都要约上球友到篮球场上打球。“我们村现在有两个篮球场,疫情之前,每年还会举办篮球赛呢。”他说。

体育强身,文化铸魂。

美丽乡村不仅是生活的乐园,还是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白云区在创建美丽乡村过程中,尤为注重文化传承。

帽峰山下,溪水潺潺。太和镇穗丰村诉说着一段革命的抗争史,这里汇聚了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罗布洞、东江抗日游击纵队旧址悦享温公祠等多个红色革命遗址。

漫步在穗丰村红色主题公园里,树木青葱,鸟声悦耳,青草和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为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涵育乡村文明新风尚。白云区在穗丰村打造了集思想教育和健身休闲为一体的约平方米红色主题公园,并新建了党建景墙、公厕、步道等设施,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娱乐、铭记穗丰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

振兴产业

激活禀赋开拓发展机遇

村庄变美了,农民腰包如何鼓起来?

而立之年的阿娟是白云区太和镇头陂村村民,自从去年入职帽峰山脚下的度假区后,她感觉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以前在外面打工,每天来回跑很难照顾到家庭,现在家门口度假区就找到好工作,舒心多了。”她说。

树木郁郁葱葱,花朵姹紫嫣红。帽峰山下,你可以在乡间小道漫步、骑行,享受农家悠闲;也可以在别具特色的民宿中品茶,体验乡村游的野趣。去年,位于帽峰山脚下的萤泉谷度假区正式开业。项目由头陂村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以民宿为主题,涵盖餐饮、购物、游乐、康养等多种业态。

帽峰山是广州的生态地标,拥有白云山2倍的生态体量,空气质量常年为A级。此前由于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的缺位,生态禀赋无法得到彻底的激活。

借助创建美丽乡村的契机,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头陂村乡村旅游潜力,全面完成村内长约7公里道路沥青化改造;新建的头陂公园成为网红打卡地,12公里的头陂涌绿道蜿蜒曲折;别致的民宿错落于山水之间……如今,帽峰山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吃起了“文旅饭”,走上了“致富路”。

美丽乡村培育了内生动力,从产业、旅游和文化等不同领域撬动村庄和农民增收,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扎根。

“85后”冯冠杰,是钟落潭镇沙田村人。8年前,他返乡学种沙田柠檬。从编写沙田柠檬生产技术规程,到统一规范种植技术,他带领的合作社成为沙田柠檬生产标准化示范区,还获得了国家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称号。如今,沙田柠檬已成为茶饮市场上的“香饽饽”。

年以来,白云区开展沙田村美丽乡村创建,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人居环境及产业振兴基础,完成沙田村主干道、环村路硬底化建设,实现沥青化改造全覆盖,围绕公社时期的食堂改建村级小游园及小广场,改造公交站场,完善公厕、宣传栏等设施建设。

“沙田村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比从前有了质的飞跃。乡村游火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柠檬田里采摘,刺激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村道和巷道都实现了硬底化,便利了柠檬的生产和运输流程。美丽乡村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冯冠杰说。

村居特写

鹤岗村:花田水乡的美丽蝶变

一条巴江河,将鹤岗村分割成东西两边。河的这一头住着人家,那一头则装着田园。

“以前河边有个咸蛋厂,有风的时候,远远都闻到味道。”在鹤岗村沿江路上,村民周婆婆指着对岸说,“现在全部清走了,空气好了,环境舒服了很多。”随着沿河违建旧厂房逐一拆除,鹤岗村逐步实现了还河于民,还景于民。

花基、树池、凉亭、石桌石凳……白云区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对鹤岗村沿江路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了便民设施,打造出一条花红水绿、悠然闲适的河滨休闲走廊。

自年起,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先后投入资金约万元,在完成市级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鹤岗村品质升级,打造“鱼在水中游,花在水上红”的花田水乡。建起了平方米的公园,绿道、景墙、花基等景观小品错落分布,成为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亲水亲民活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区域环境。公园内还建起了灯光篮球场,每逢傍晚都吸引村民前来休闲健身。与此同时,村内长约5公里主干道、环村路全部完成沥青化改造,实现道路品质及通行条件双升级。

宜居不宜居,村民说了算。村民胡老伯对鹤岗村路面的沥青化尤为称道。他说,“从前家门口杂草丛生,现在铺设了沥青路,蚊虫少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美丽乡村的幸福生活才能水到渠成。凭借巴江河畔优越的水土环境,花卉种植已发展成为鹤岗村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大的青年回乡创业,鹤岗花卉的产业辐射力与日俱增。

鹤岗村党总支书记周建荣说,“基础设施的完善,助力了鹤岗花卉种植业的稳步发展。现有7个商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花卉、果蔬及相关农产品,带动本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鹤岗村正通过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壮大花卉产业,大棚有机蔬果种植业,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建设者说

岗尾村党总支书记刘灿邦:

尊重民俗,留住乡愁

我是土生土长的岗尾村人,今年49岁了。年,我从外资企业辞职后回到岗尾村,年当上了岗尾村党总支部书记,见证了岗尾村从一条落后村蝶变美丽乡村的全过程。

从前的岗尾村都是泥巴路,每次回家心里都很不舒服。为什么城市的道路就可以整洁划一,而村里的路就一定是坑坑洼洼呢?以美丽乡村创建为契机,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统筹市、区财政专项资金约万元,对村内主干道及环村路进行升级改造,已实现了%的沥青化。同时,沿线升级改造公园、广场及风水塘等设施,畅通“毛细血管”的同时,村道也成一条“美丽画廊”。

有一次,城里的朋友来岗尾村找我,他们都很惊讶,“你们村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漂亮了?开车进村车子也不沾尘,一路上田园风光,真想住上几天。”

年,岗尾村获得了广州市美丽乡村的称号。回顾这段过程,成绩来之不易。在项目实施推进过程中,我们充分征求、采纳村委及村民代表意见。公园怎么建?哪些历史物件要保留?哪里要增加座椅?为了建好我们的家园,村民代表大会就开了好几次,白云区住房建设和交通局根据村民反馈的意见,几经易稿才把方案确定下来。

如今大榕树下的小公园,保留着原有的青石板,我们做成特色条凳,既保证了村民休闲娱乐场所,又保留了村民的记忆;风水塘进行了连片改造,新建环风水塘步道,沿线种植花草,翻新栏杆。同时,按照村民需求,风水塘旁边原有的“马头”等民俗物件也得以保留,尊重了民俗,留住了乡愁。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道路沥青化改造的时候,保留了村前“龙脊”。从前,我们村叫月龙庄,一百多年前,先人在村前用大理石铺设了一段米的小道,我们称之为“龙脊”。按照现代的标准,舒适性也许比不上沥青路,但却承载了我们的回忆和历史。

“美丽事业”需要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每一位村民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和建设者,现在岗尾村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谭超

图片来源:白云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76.html